导弹技术的优势与劣势
导弹是一种能够自主飞行并攻击目标的武器,它具有速度快、射程远、威力大、难以拦截等优点,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导弹的精度是衡量导弹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导弹能否有效地摧毁目标,或者说,导弹能否打中目标。
导弹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是导弹的大脑,它通过接收外部信号或者内部传感器,计算出导弹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然后根据预设的飞行轨迹,控制导弹的姿态和推力,使导弹沿着最佳的路径飞向目标。导航系统的精确度直接影响了导弹的精度,如果导航系统出现误差,导弹就会偏离轨道,甚至飞向错误的方向。
导航系统的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惯性导航、卫星导航、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不同类型的导航系统有各自的优缺点,一般来说,惯性导航系统比较独立,不受外界干扰,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误差;卫星导航系统比较精确,能够提供全球覆盖的定位服务,但是需要依赖外部信号,容易受到干扰或者封锁;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属于末段制导系统,能够在导弹接近目标时提供高精度的制导,但是需要目标具有明显的特征,而且也可能被干扰或者欺骗。
为了提高导弹的精度,一般会采用组合导航的方式,即在导弹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类型的导航系统,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同时弥补各自的劣势。例如,一种常见的组合导航方式是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末段制导,即在导弹的初始阶段使用惯性导航系统,以保证导弹的飞行稳定性;在导弹的中段阶段使用卫星导航系统,以校正导弹的飞行轨迹;在导弹的末段阶段使用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系统,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
电子战的威力与挑战
电子战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或者其他能量形式,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干扰、破坏、欺骗或者保护的战争行为,它是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手段,能够影响战争的胜负。电子战的主要目标是敌方的雷达、通信、导航、指挥等系统,通过电子战,可以使敌方的这些系统失效或者降低效能,从而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同时提高己方的作战能力。
电子战的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电子干扰、电子对抗、电子保护等。电子干扰是指通过发射强大的电磁波,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电子对抗是指通过发射特定的电磁波,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欺骗,使其产生错误的信息。电子保护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己方的电子设备进行保护,使其不受敌方的电子干扰或者电子对抗的影响。
电子战对导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依赖外部信号的导航系统,如卫星导航、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如果敌方能够对这些信号进行有效的干扰或者欺骗,导弹就会失去导航支持,无法准确地飞向目标,甚至可能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因此,电子战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导弹的命运。
美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战力量,他们拥有先进的电子战设备和技术,能够对敌方的电子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干扰、破坏、欺骗和保护。美军的电子战平台包括空中、海上、陆上、太空和网络等多个领域,能够形成立体化的电子战网,对敌方的电子系统进行有效的压制和控制。美军的电子战武器包括各种类型的电子干扰弹、电子对抗弹、电子保护弹等,能够对敌方的导弹、雷达、通信等系统进行精确的打击和干扰。
导弹,是一种装载有战斗部的无人驾驶的可控飞行器,它既可以装置火箭发动机飞出大气层,也可以装置空气喷气发动机在大气层中航行。 导弹的品种比较繁多,通常按照发射点和目标点位置将导弹分为地对地,空对空,地对空,和空对地四大类,如下图: 
弹道式导弹就属于地对地导弹的一种,地对地导弹还有飞航式导弹和反坦克导弹。 弹道式导弹是按预先给定的弹道飞行的,其航迹类似于炮弹弹道,由此得名,按照射程不同,其可分为近程(100-1000km),中程(1000-4000km),远程(4000-8000km以上)导弹。根据攻击目标性质的不同,弹道式导弹还可分为战术和战略导弹。 弹道式的组成部分基本上为战斗部,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和弹体四大部分。 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一般由垂直起飞,程序转弯,发动机关机,头体分离,自由段飞行和再入段飞行以及击中目标组成。 导弹质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称为弹道,两级弹道式导弹的弹道如图:  由于导弹的飞行特点,整个弹道需进行分段研究,根据其从发射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可将其弹道分段。 首先,根据导弹在飞行中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工作与否,可将其弹道分为动力飞行段(简称主动段)和无动力飞行段(简称被动段)两部分。根据被动段的弹头所受空气动力的大小面分为自由飞行段(简称自由段)和再人大气层飞行段(简称再入段)两部分。 主动段是指从导弹离开发射台到头体分离为止的一段弹道。在这段弹道上,由于发动机和控制系统一直工作,因而称之为主动段。 被动段则指从头体分离到弹头落地的一段弹道称。在无控制的情况下,弹头依靠在主动段终点所获得的能量作惯性飞行,虽然在此段不对弹头进行控制,但作用在它上的力是可以计算出来,就可较准确地掌握弹头的运动,以保证其在一定的射击精度要求下命中目标。若在弹头上安装姿态控制系统,即设有末制导 时,则导弹的射击精度可大大提高。 在被动段,根据弹头在运动中所受的空气动力大小又可分为不计大气影响的自由飞行段和考虑大气影响的再入段两部分。由于空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连续地减小,因而要想截然地划出一条有、无空气的大气层边界是不可能的,但从大气对导弹飞行参数影响明显与否的角度出发,又需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一条大气边界线或大气边界层,所以一般来说,对于中近程弹道导弹通常以主动段关机点高度作为划分自由段和再入段的标准高度,大约50~70km,而对远程导弹而言,则通常以高度80~100km作为大气层的计算高度。 (1)自由段:由于主动段终点高度较高,而大气密度又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因而可认为在自由段上弹头是在相当稀薄的大气中飞行。这时作用在弹头上的空气动力远远小于其它作用力(地球引力和地转惯性力等),这样空气动力完全可以略去,即认为弹头是在真空中飞行,故自由段也称真空段。我们将从后面的讨论中知道,自由段弹道为椭圆弹道的一部分,且其弹道约占全部弹道的80%g~90%以上。 (2)再入段:再入段就是指弹头重新进入稠密大气层的一段弹道。当惮头高速进入大气层,由于大气对弹头的作用不仅使弹头承受强烈的气动加热,出现高温,也将使弹头受到巨大的气动阻力,从而使其速度迅速减小。因此,再入段弹道与其自由段惮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 还要考虑地球扁率,弹道,制导等一系列问题,弹道导弹相当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