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免费空间 免费域名 免费AI 老牌主机商首月仅1美分!27美元/年!Namecheap优惠码Spaceship优惠码
查看: 52|回复: 2

伊朗导弹精确度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3 10: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弹技术的优势与劣势

导弹是一种能够自主飞行并攻击目标的武器,它具有速度快、射程远、威力大、难以拦截等优点,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导弹的精度是衡量导弹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导弹能否有效地摧毁目标,或者说,导弹能否打中目标。

导弹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是导弹的大脑,它通过接收外部信号或者内部传感器,计算出导弹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然后根据预设的飞行轨迹,控制导弹的姿态和推力,使导弹沿着最佳的路径飞向目标。导航系统的精确度直接影响了导弹的精度,如果导航系统出现误差,导弹就会偏离轨道,甚至飞向错误的方向。
导航系统的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惯性导航、卫星导航、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不同类型的导航系统有各自的优缺点,一般来说,惯性导航系统比较独立,不受外界干扰,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误差;卫星导航系统比较精确,能够提供全球覆盖的定位服务,但是需要依赖外部信号,容易受到干扰或者封锁;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属于末段制导系统,能够在导弹接近目标时提供高精度的制导,但是需要目标具有明显的特征,而且也可能被干扰或者欺骗。

为了提高导弹的精度,一般会采用组合导航的方式,即在导弹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类型的导航系统,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同时弥补各自的劣势。例如,一种常见的组合导航方式是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末段制导,即在导弹的初始阶段使用惯性导航系统,以保证导弹的飞行稳定性;在导弹的中段阶段使用卫星导航系统,以校正导弹的飞行轨迹;在导弹的末段阶段使用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系统,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

电子战的威力与挑战

电子战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或者其他能量形式,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干扰、破坏、欺骗或者保护的战争行为,它是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手段,能够影响战争的胜负。电子战的主要目标是敌方的雷达、通信、导航、指挥等系统,通过电子战,可以使敌方的这些系统失效或者降低效能,从而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同时提高己方的作战能力。

电子战的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电子干扰、电子对抗、电子保护等。电子干扰是指通过发射强大的电磁波,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电子对抗是指通过发射特定的电磁波,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欺骗,使其产生错误的信息。电子保护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己方的电子设备进行保护,使其不受敌方的电子干扰或者电子对抗的影响。
电子战对导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依赖外部信号的导航系统,如卫星导航、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如果敌方能够对这些信号进行有效的干扰或者欺骗,导弹就会失去导航支持,无法准确地飞向目标,甚至可能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因此,电子战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导弹的命运。

美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战力量,他们拥有先进的电子战设备和技术,能够对敌方的电子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干扰、破坏、欺骗和保护。美军的电子战平台包括空中、海上、陆上、太空和网络等多个领域,能够形成立体化的电子战网,对敌方的电子系统进行有效的压制和控制。美军的电子战武器包括各种类型的电子干扰弹、电子对抗弹、电子保护弹等,能够对敌方的导弹、雷达、通信等系统进行精确的打击和干扰。


导弹,是一种装载有战斗部的无人驾驶的可控飞行器,它既可以装置火箭发动机飞出大气层,也可以装置空气喷气发动机在大气层中航行。
导弹的品种比较繁多,通常按照发射点和目标点位置将导弹分为地对地,空对空,地对空,和空对地四大类,如下图:

弹道式导弹就属于地对地导弹的一种,地对地导弹还有飞航式导弹和反坦克导弹。
弹道式导弹是按预先给定的弹道飞行的,其航迹类似于炮弹弹道,由此得名,按照射程不同,其可分为近程(100-1000km),中程(1000-4000km),远程(4000-8000km以上)导弹。根据攻击目标性质的不同,弹道式导弹还可分为战术和战略导弹。
弹道式的组成部分基本上为战斗部,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和弹体四大部分。
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一般由垂直起飞,程序转弯,发动机关机,头体分离,自由段飞行和再入段飞行以及击中目标组成。
导弹质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称为弹道,两级弹道式导弹的弹道如图:
由于导弹的飞行特点,整个弹道需进行分段研究,根据其从发射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可将其弹道分段。
首先,根据导弹在飞行中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工作与否,可将其弹道分为动力飞行段(简称主动段)和无动力飞行段(简称被动段)两部分。根据被动段的弹头所受空气动力的大小面分为自由飞行段(简称自由段)和再人大气层飞行段(简称再入段)两部分。
主动段是指从导弹离开发射台到头体分离为止的一段弹道。在这段弹道上,由于发动机和控制系统一直工作,因而称之为主动段。
被动段则指从头体分离到弹头落地的一段弹道称。在无控制的情况下,弹头依靠在主动段终点所获得的能量作惯性飞行,虽然在此段不对弹头进行控制,但作用在它上的力是可以计算出来,就可较准确地掌握弹头的运动,以保证其在一定的射击精度要求下命中目标。若在弹头上安装姿态控制系统,即设有末制导
时,则导弹的射击精度可大大提高。
在被动段,根据弹头在运动中所受的空气动力大小又可分为不计大气影响的自由飞行段和考虑大气影响的再入段两部分。由于空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连续地减小,因而要想截然地划出一条有、无空气的大气层边界是不可能的,但从大气对导弹飞行参数影响明显与否的角度出发,又需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一条大气边界线或大气边界层,所以一般来说,对于中近程弹道导弹通常以主动段关机点高度作为划分自由段和再入段的标准高度,大约50~70km,而对远程导弹而言,则通常以高度80~100km作为大气层的计算高度。
(1)自由段:由于主动段终点高度较高,而大气密度又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因而可认为在自由段上弹头是在相当稀薄的大气中飞行。这时作用在弹头上的空气动力远远小于其它作用力(地球引力和地转惯性力等),这样空气动力完全可以略去,即认为弹头是在真空中飞行,故自由段也称真空段。我们将从后面的讨论中知道,自由段弹道为椭圆弹道的一部分,且其弹道约占全部弹道的80%g~90%以上。
(2)再入段:再入段就是指弹头重新进入稠密大气层的一段弹道。当惮头高速进入大气层,由于大气对弹头的作用不仅使弹头承受强烈的气动加热,出现高温,也将使弹头受到巨大的气动阻力,从而使其速度迅速减小。因此,再入段弹道与其自由段惮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
还要考虑地球扁率,弹道,制导等一系列问题,弹道导弹相当复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3 10: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黑兰上空炸开的火球不是反击的礼花,而是绝望的信号弹。2025年6月16日,以色列国防部公布数据:伊朗四天内发射的导弹从首日近200枚骤减至65枚,命中率不足10%。曾经号称“中东导弹库”的伊朗,为何连饱和打击都组织不起来了?



导弹越打越少的三大硬伤

以色列空袭精准摧毁伊朗三分之一的导弹发射器,残余力量被迫分散藏匿。每当伊朗试图集结发射车组织齐射,以军无人机立刻锁定目标摧毁。更致命的是,伊朗导弹工业遭毁灭性打击:2024年10月以军空袭炸毁12座固体燃料工厂,直接导致导弹产能倒退两年。如今伊朗每发射一枚导弹,库存就少一枚。



技术短板暴露无遗

伊朗导弹的精度缺陷使其威慑力大打折扣。惯性制导系统误差高达数百米,官方宣称“十米精度”实为宣传话术。面对以色列“箭-3”+“萨德”+“铁穹”的三层防空网,伊朗导弹拦截率超90%,沦为昂贵烟花。其“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虽号称10马赫突防,但轨迹仍被以军捕捉,暴露抗干扰能力薄弱。



军工命脉遭掐断

以色列的“斩首战术”彻底瘫痪伊朗反击体系。2025年6月13日空袭中,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遇袭身亡,四大S-300防空阵地全毁。俄制装备补充无望(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场),国产“巴瓦尔-373”雷达探测距离虚标,实际反隐身能力几乎归零。生产线被毁后,伊朗连导弹零部件都难以自给。



反击只剩三条窄路

象征性报复:零星导弹袭击以色列边境,既安抚国内情绪,又避免全面战争。6月15日伊朗袭击海法港的10枚导弹中,9枚被拦截,仅造成轻微损伤。

敏感词XX人消耗战:依靠胡塞武装袭扰红海航运,真主党骚扰以色列北部。但哈马斯领袖身亡、真主党遭重创后,敏感词XX人网络已支离破碎。

核武器豪赌:浓缩铀丰度已达60%,距武器级仅一步之遥。但此举可能引发美以更猛烈打击,甚至招致沙特等逊尼派国家核竞赛。

伊朗和以色列的交火已经进入第五天,伊朗导弹发射的数量越来越少,以色列的反导拦截系统却频频发生事故。这种反常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猜测:难道是伊朗的导弹快打光了?又或者是以色列的反导系统要开始崩溃了?
6月17日伊朗用导弹袭击了赫兹利亚的摩萨德总部,卫星图像显示共有四枚导弹落在基地内,其中三枚命中了目标,分别击中了军事情报局的后勤中心,一个发电站和一个污水处理厂。摩萨德的总部大楼虽然没有被击中,但这次袭击仍然非同一般。因为从数据来看,伊朗这一次袭击总共只发射了大约10枚导弹,其中就有4枚冲破拦截,突防成功率达到了惊人的40%。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稍微拉长一点,冷静地观察过去几天伊朗的反击节奏,就会发现,伊朗的导弹打得越来越少,但命中率却越来越高。而另一边,以色列的反导系统似乎拦截成功率却在直线下降,甚至还接连出现了发射失败的情况。
其实,这种变化不是巧合,而是伊朗采取的“战术组合+战略克制”的反击策略在逐步发挥效果,而在这背后,隐藏着的也是伊朗在现实面前的艰难抉择。
伊朗导弹反击的策略先说说打法上的变化。反击的第一天,伊朗采取的是类似于“饱和攻击”的方式,连续三个波次一口气打出去了将近两百枚导弹。这种打法,气势上确实够震撼,但效果并不理想。以色列拦截了九成以上的导弹,剩下的那些导弹也没有打到什么重要的目标,命中精度和杀伤力都不够看。但是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是第一次反击嘛,肯定先要把胸中的那口恶气出了再说,这也算是对国内民众的一个交待。
但到了后两天,打法就明显变了。伊朗开始逐渐减少每一次导弹的数量,不再是一股脑地发射几十上百发,而是改成小批量、多波次发射 。有时候是二三十枚,有时候是十来枚,甚至不到十枚。
一些人猜测,是因为以色列连续轰炸导致伊朗的导弹发射阵地和发射车被摧毁,所以越打越少。表面看这说法也有点道理,毕竟以色列的确炸掉了一些伊朗的导弹设施。但就连以军自己都承认,只摧毁了伊朗大约30%的发射平台。伊朗不至于每次真的只能发射十枚导弹,如果真是那样,那伊朗就只能束手就擒了。所以,真实的原因是,伊朗并不是打不出更多导弹,而是在有意控制数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拉长作战周期,对以色列形成持续性的资源消耗和社会恐慌。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详细讲。
再说武器组合。这一次伊朗不是一板一眼地打导弹,而是玩起了“组合拳”。采取了“廉价无人机+导弹” 。“普通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的组合。
反击首日,伊朗先发射了大约100架“沙希德-136”无人机。这种无人机速度慢,战斗部小,飞越上千公里的杀伤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而且数量多。伊朗使用它也不是为了杀伤,而是用来诱导雷达开机的。说白了,无人机就是探路的,用来发现以色列防空系统的分布情况,为后续导弹打击提供参考。
而在导弹本身的使用上,伊朗也耍了点小心思。打头阵的大多是老型号的“库存货”,速度慢,精度差,容易被拦;但它们的任务不是打中,而是“吸引火力,消耗以军的拦截弹”。后头紧跟着才是法塔赫系列、卡西姆这类新型导弹,其中一些甚至具备高超音速能力,机动性和突防能力都很强,可以在乱中取胜。
而这也解释了前期反击时,伊朗导弹不仅突防率低,而且命中精度差,大量误击民用设施的现象。而到了6月16日,伊朗的导弹就成功突破以色列防空网 精准打击了特拉维夫的国防部大楼和海法的炼油厂。6月17日,又准确击中了以色列的军事情报后勤中心。
这充分说明,伊朗的反击策略,有效地削弱了以军的反导拦截能力,提高了打击成功率。
伊朗的无奈:保存实力按理说,在这场冲突中,伊朗是遭遇袭击的一方,进行反击本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可为什么伊朗在行动中却处处小心、步步算计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与以色列的对阵当中,伊朗处于极端劣势,必须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度过这次危机,否则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首先,由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伊朗必须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虽然从纸面数据来看,以色列军力全球排名第15,伊朗紧随其后位列第16,但真实实力上可谓是天差地别。以色列不但有先进的空军,有全套先进防空反导系统,还有美国撑腰;而伊朗真正能拿来和以色列对抗的,只有手里的中程导弹。虽然据说也有好几千枚,可是在遭遇国际封锁和经济制裁的双重压力之下,这些导弹也是打一枚就少一枚。并且,这场仗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后面战争升级,伊朗人总不能拿烧火棍和以色列拼命吧。
所以,德黑兰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武器,每一颗打出去都要发挥作用,而不能浪费。
伊朗的无奈:技术短板导弹是一种远程武器,杀伤效果取决于命中精度。而命中精度又必须要有精准的定位和导航。简单来说,就是打哪儿和怎么飞。前者是告诉导弹目标的具体坐标,后者是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能持续修正航向,精准地飞到那个点上去。理论上,只要定位精确、制导系统灵敏,即便飞几千公里,导弹也能精准命中目标。
而伊朗现在就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技术短板:导弹打得出去,却未必打得准。
问题首先出在“看不清”上。目前伊朗在轨的军用侦察卫星只有三颗,真正能用的只有一颗,而且是低轨卫星。每次经过以色列上空的窗口时间非常短不说,一天内的过境次数也就只有一两次。这意味着伊朗根本无法做到对以色列境内的目标进行持续、实时的监控。今天拍了一次,就只能等明天再拍一次,这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信息就太滞后了。
更要命的是,这颗卫星的分辨率只有4到6米左右。这是什么概念?美国的KH-11系列军用卫星分辨率可以达到15厘米,以色列的奥菲克系列稍差一点儿,但也达到了0.4米,能清楚识别地面上的坦克、战机、甚至车辆。而伊朗的卫星别说精确定位车辆,有时候连目标是仓库还是反导阵地都难以分辨。在这种情况下,导弹打出去只能靠“模糊坐标”,命中率自然大打折扣。
伊朗导弹的另一个问题是“飞不准”。伊朗大部分导弹依靠的是惯性导航系统。简单来说,就是靠陀螺仪和加速度计 来“自我判断”飞了多远、往哪儿飞。优点是抗干扰强,不依赖外部信号,但问题是:飞得越远误差越大。比如飞个几百公里,最终落点就可能偏出几百米,甚至超过一公里。而且在没有高精度图像和实时修正系统的情况下,这个误差几乎无法消除。
也正因如此,伊朗很难做到“一击必中”。甚至有可能打得越多,浪费的就越多。为了弥补这些技术缺陷,它只能靠不断试射 来“校准”:先打一波,看有没有命中,调整坐标之后,再打下一波。这也是它采用“小批量、多波次”打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伊朗采取这个反击策略,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耗对手。
伊朗的无奈:消耗对手伊朗知道,以色列的反导拦截系统虽然厉害,但也不是无限使用的。每拦一发导弹,背后就是一个高昂的成本。铁穹单发成本5万美元;大卫投石索单发成本100万美元;箭式拦截弹单发成本300万美元;萨德单发成本1250万美元;美国的标准-3拦截弹单发成本更是高达2000万–3000万美元。伊朗用老旧导弹,换以色列昂贵的拦截弹,这个交换比 怎么算都是伊朗合适。
即使不算经济账,在伊朗导弹的持续干扰下,以色列的防空拦截弹库存也将持续枯竭。因为正常来说,拦截一枚来袭导弹,大概要发射两到四枚拦截弹,才能提高命中率。如果伊朗每天发射数十枚导弹,以色列就需要发射百余枚甚至是几百枚拦截弹,花费不菲不说,库存也受不了。《华盛顿邮报》就报道称,如果没有美国提供新的拦截装置,以色列的导弹防御能力可能只能维持 10 到 20 天。
而且,导弹拦截不是开了就有的。防空系统要想时刻保持待命,需要全天候运行雷达和指挥系统,耗费的不光是士兵的精力,还有设备寿命,以及整个社会的调动。伊朗要一天打一次,一次打200发,以色列的防空系统就只是紧张一下子,然后就能松口气了。但现在伊朗时不时打两枚,以军防空部队就得始终绷着根弦,不敢放松,普通民众也要不停地往防空洞里跑。这种精神上的高度紧张,是非常消耗人的。
另外,伊朗还时不时地更换一些导弹组合,有自杀无人机,有普通导弹,还有高超音速导弹,这就逼着以色列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来袭,因为他不确定到底是佯攻,还是真打,哪一波里藏着高超音速导弹。这样一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以色列宁肯多浪费一些箭2和箭3,也不敢冒险漏掉。
换句话说,伊朗采取的是一种以拖待变的战术,通过多波次袭击迫使以色列长期维持防空警戒,消耗其经济与军事资源。
从结果看,伊朗截止到6月18日,大概发射了总共约400枚导弹,平均每天只有80枚左右。但以色列的反导系统已经有些不堪重负了,两天内发生了三起发射失败的事件。随之而来的是拦截率从95%暴跌至66%。这说明,伊朗的反击策略已经达到了目的,不仅干扰了以军的判断,也削弱了以方的反导拦截能力。
伊朗的无奈:避免升级伊朗这一次对以色列的导弹反击,每一步都走得特别小心,慎之又慎,其实背后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政治考量。
它很清楚,自己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只能在对以色列形成足够威慑的同时,严格控制冲突的烈度,尽量避免激怒美国,给美军直接介入提供借口。
6月17日,伊朗武装部队新任总参谋长阿卜杜勒—拉希姆·穆萨维表示,迄今为止伊朗展开的行动只是出于威慑目的的警告性打击,而真正的惩罚性打击行动将在近期展开。这个表态虽然有威慑的意味,但它其实也隐含着另一层意思:伊朗一直在努力保持克制,别真的把我逼急了。
事实也是如此,伊朗如果真想报复,努努力朝着特拉维夫,一次打出个1000发应该没问题,以色列的反导系统再强估计也扛不住。但如此一来,那美国怎么办,白宫还能坐得住吗?舆论肯定炸锅。特朗普就算不想打,国会、五角大楼、美国的犹太财团,都会逼着他表态。这对伊朗来说,才是真的麻烦。
而且,伊朗在国际上相当孤立,基本没啥朋友。想置它于死地的国家一抓一大把,而真正能为他挺身而出的 一个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必须格外小心,不能让西方国家抓住任何把柄。给他扣上扩大冲突的帽子,制造域外干预的借口。
所以,为了把这场冲突压在“区域战争”的边界内,而不让它演变成美伊正面对撞的全面大战。伊朗选择了这种“打一下、停一停、再打一小下”的节奏。既对以色列构成威胁,又没有搞大规模杀伤,始终为事态留出了回旋余地。这种精准控制,表面上是军事动作,实质上是政治语言——它在向世界、尤其是向美国传递一个信号:我只是在对以色列反击,不是在挑起地区大战。
所以,伊朗这一次反击战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打赢,而是要在极端劣势的局面下尽可能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实现最低限度的自保。这种小心翼翼地应对策略,既是伊朗在中东多年磨出来的经验,也体现了德黑兰深深的无奈。但问题是,这种“小伎俩”虽然撑得了一时,却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的技巧都不堪一击。伊朗如果真能挺过这一次,建议还是赶快把“蘑菇弹”弄出来吧,那才是能保命的家伙。




 楼主| 发表于 2025-6-23 1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空中的导弹轨迹如流星般划过,但火光照亮的并非毁灭性打击,而是纸面参数与实战效能间的显著差距。
当防空警报在以色列城市上空响起时,伊朗弹道导弹的密集袭击已成为中东夜空的焦点场景。2024 年 10 月和 2025 年 6 月,伊朗两次对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据公开报道显示发射数量达数十枚,引发国际社会对伊朗导弹能力的关注。
然而战场数据显示,这些袭击并未造成以色列方面重大基础设施损毁,实际打击效果与外界预期存在差距。我们不以用打击居民区和城市的效果来评判导弹的技术水平。
理论上,现代弹道导弹在卫星导航支持下可实现 50 米级精度,但实战环境中,伊朗导弹的精度表现与实验室数据存在差异,这成为其打击效能受限的重要因素。
以 2024 年 10 月袭击为例,伊朗导弹对以色列奥夫达空军基地的打击中,部分导弹命中塔台和机库,展现了一定战术打击能力;但在特拉诺夫和内瓦提姆空军基地,多数导弹落于非核心区域,约三分之一命中跑道。此类打击在战时对机场运营的影响较为有限,且跑道损毁可通过应急措施快速修复。
从技术层面看,伊朗导弹在精确制导与特种弹头技术上存在局限。其主力导弹型号的弹头威力以常规高爆为主,缺乏针对加固目标的侵彻弹头或钻地弹,难以有效摧毁地下设施或强化机堡。此前关于 “摧毁 20 架 F-35I” 的传言,未被独立信源证实,被军事分析界认为缺乏事实依据。
此外,当战场环境中 GPS 信号受到干扰时,依赖卫星导航的导弹制导精度会进一步下降,导致打击误差扩大。
伊朗常以 “导弹数量优势” 作为威慑手段,宣称拥有数千枚弹道导弹与无人机,但实战表明,单纯的数量虽然可以有突破现代化防空体系,但想达成战略目标仍然有差距。
以 2024 年 4 月的袭击为例,伊朗发射百余枚各型导弹与无人机,以色列启动 “箭” 式、“大卫投石索” 及 “铁穹” 多层防空系统。据以色列国防军公布的数据,其拦截了多数来袭目标,但 “99% 拦截率” 的说法缺乏第三方验证,存在一定宣传成分。事实上,部分导弹残骸仍落入以色列境内,造成零星损毁。
2025 年 6 月的袭击中,以色列凭借情报预警与防空系统协同,再次降低了袭击效果。伊朗导弹突防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技术基础:其多数导弹技术源于苏制 “飞毛腿” 系列,虽通过 “流星” 系列延伸了射程,但在末段机动、抗干扰制导等关键技术上进步有限,难以应对现代反导系统的拦截。
伊朗公布的导弹参数看似先进:“法塔赫” 导弹宣称速度达 10-12 马赫,弹头重量与精度指标突出,但实战中导弹残骸造成的破坏显示,其战斗部效能与理论值存在差距。
弹头设计的局限性尤为明显:伊朗导弹缺乏针对不同目标的专业化弹头配置,常规高爆弹头在打击机场、基地等大型目标时,因毁伤半径分散,难以形成有效覆盖。其主力 “流星 - 3” 导弹仍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发射准备时间较长,在快速反应能力上存在劣势;尽管 “赛吉尔” 等固体燃料导弹已列装,但其可靠性与实战精度仍需更多验证。
导弹攻击的效能不仅取决于进攻端,更依赖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2025 年 6 月冲突中,伊朗防空系统的表现暴露了体系性短板。当以色列发动空袭时,伊朗的防空预警与拦截系统未能有效应对,部分导弹发射基地在未完全启动时即遭摧毁。
可见,伊朗导弹力量虽解决了形成了区域威慑能力,但其在精确打击、突防技术、体系协同等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将其称为 “昂贵的火箭弹” 虽略显夸张,但客观上反映了其技术局限 —— 这类武器更擅长制造心理威慑,而非实施高精度战略打击。或者说,伊朗的导弹与现代化军事强国存在代际差距,并不具备可靠的点杀伤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吧论坛

GMT+8, 2025-7-16 16:37 , Processed in 0.07547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