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免费空间 免费域名 免费AI 老牌主机商首月仅1美分!27美元/年!99美分域名! Namecheap优惠码大全阿里云2核2G3M新老续费同享99元/年!
查看: 210|回复: 0

一切似曾相识:有关萧条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4 10: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乐斯 Think Analyze Invest
贝乐斯 Think Analyze Invest
1小时前(修改过)
会员专享
重发一下我十年前的文章,推荐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以及《经济萧条:成因与治愈》。注意,这只能代表我十年前的思考水平。我今天的思考已经进一步演化了很多。

一切似曾相识:有关萧条的读书笔记

在此我推荐Murray Rothbard的《美国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与《经济萧条:成因与治愈》(Economic Depressions: Their Cause and Cure)。阅读历史,倾听分析,让人清醒。因为历史不相信“这次真的不一样”。

西部的“鬼城”,铁路的大跃进,城市化促进发展,出口带动经济,资本资产及房地产强劲上涨而消费品价格相对稳定。高储蓄率与高投资加速经济的发展。在这些一切的背后是银行信用的大规模扩张,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盛行。这是美国发展早期,尤其是1920年代的状况。

美国在192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处于著名的“Roaring Twenties”时期。而在繁荣的背后,是美国信贷的大规模扩张。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的M2增加了46%,由于同期流通的货币量保持稳定,所以增加的大部分是信用。美国1920年代信贷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导向,支持农产品的出口及农业的就业。胡佛积极支持补贴对外国的贷款,认为即使这些贷款变成坏帐也能帮助美国的出口,是一种廉价的稳定就业的方式。在此时期,美国大量购买外国政府债券,尤其是德国地方政府债券。另一方面,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高进口关税阻碍进口,对外贷款支持出口,造成大量顺差。由于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在金本位下黄金大量流入。为了防止黄金大量从国外流入而削弱国外对美国商品的购买能力,美国大量借贷给外国,以支持他们购买自己出口的农产品。美国还与英国协调,用自己本国的通胀来支持英国恢复金本位。

由于大量廉价的信用,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的真实GNP平均每年增长4.2%,真实人均GNP平均每年增长2.7%,汽车大量普及,轨道交通大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与此同时,美国的物价保持了稳定,CPI的变化一直不大。在此期间,美国经历了强劲的经济增长。

但是,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带来长时间的大繁荣之后,便是可怕的大萧条。

美国大萧条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巨大,至今仍然让人胆寒。而历史上基于对经济萧条的分析而产生的理论与决策,无论对错,都曾经影响了几十亿人的命运。《经济萧条:成因与治愈》一文,则回顾了经济学家,尤其是奥地利学派对萧条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马克思是研究经济周期的先驱。他的很多理论就建立在他对经济周期,尤其是萧条的分析之上。马克思很早就观察到了经济周期的现象。他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除了外部因素的冲击,并没有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经济繁荣与萧条。由于这些经济周期的现象出现在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马克思认为这种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固有的。他认为资本主义定期发生的萧条将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从而进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计划经济的社会。他对萧条的分析,以及提出的解决办法,影响了世界。

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奥地利学派不认为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如果把一个完整的研究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那么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开始。对于经济萧条,奥地利学派提出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从繁荣到萧条的经济周期反复出现?

2.在经济萧条时,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同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3.为什么在繁荣和萧条时期,生产者货物的波动远远大于消费品?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理论始于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和英格兰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们发现,在18世纪中期,与工业系统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那就是银行。他们认为商业银行由于具有信用扩张和增加货币供给的能力,因此在反复出现的经济周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嘉图对经济周期的分析认为,在金银本位的制度下,银行可以超过所拥有的金银数量来扩张信用。信用扩张的越多,银行的利润越高。信用扩张带来货币供应增加,造成物价上涨,带来繁荣。但是,当人们用新增的货币去购买国外的产品时,黄金或白银就随之流出国境,造成这个国家作为货币基础的金银数量萎缩。由于银行有义务兑现货币所代表的金银,为了避免挤兑,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收缩信用。由于信用收缩,萧条随之而来。但信用收缩让价格下跌,促进出口,让金银重新回流。这样以来,银行用来信用扩张的金银基础重新增加,银行又可以开始下一轮信用扩张。这样周而复始,造成了经济周期。

但是,这种最初的分析并不能解释奥地利学派所提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在一个市场经济里,企业家的工作就是预测并应对未来。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让富有远见,能够准确预见未来的企业家发展壮大,而让无法预见到未来变化的企业家被迫退出竞争。为什么在这样的机制下,大量的企业家仍然无法预测反复出现的周期,同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为什么在繁荣与萧条时资本货物与消费货物的波动相差如此之大?

基于李嘉图的理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如果没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就不会有经济的周期起伏。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刺激银行信用扩张,增加货币,推高价格,造成通胀。但是,更险恶的是,大量的信用倾泻到经济体中,人为压低了利率,使利率低于自然的自由市场利率水平。在自由市场中,利率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由于人们偏好当前胜过未来,今天拿走现金却在未来偿还的贷款就必须支付利息。但是,如果利率被人为压低,麻烦就来了。由于利率很低,生意人大量投资于资本资产和货物,那些之前无法盈利的长期项目也变得有利可图。资本资产,耐用设备,工业原材料方面的投资快速增加,超过了对消费品产出的投入。资本资产的投资具有自我实现的正反馈,与资本资产相关的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推动投资。在这些行业的工作的人们也获得更多报酬。企业家们被人为压低的利率所迷惑,集体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但是,当人们把多得到的钱花出去时,问题就来了。虽然政府可以人为压低利率,却无法改变人们的时间偏好,也就无法改变人们消费/储蓄的比例。人们把增加的收入更多地投入消费,而不是进行储蓄。这样一来储蓄不足,造成投资不足。没有了更多的投资,企业也就无法购买那些新产出的机器设备、资本资产和工业原材料。突然间,人们发现产能过剩了,过去的很多投资实际上是不良投资。由于过剩,价格必须下降进行调节。但是,由于成本在信贷膨胀的繁荣时期已经变得过高,大规模的亏损就不可避免。但是,有人会问,人们收入的增长很快就会见效,为什么信用膨胀带来的繁荣能持续很久呢?这是因为信贷膨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进行的。这就如同给赛马不断注射兴奋剂。“药不能停!”一旦信用膨胀停止,危机就来临了。经济必须进行痛苦的调整,为以前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在繁荣时期的大量不良投资则暴露无遗,必须进行清理。

萧条令人不快但却又是必须的。只有把那些在信用膨胀时期过剩的和扭曲的东西清除掉,经济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繁荣才能重新到来。

------------------------------------------------------------------------

我的几点思考: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在没有外部输入扰动的情况下,一个系统如果进入周期性的震荡,那么这个系统很有可能存在正反馈。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经济体系的自组织有可能造成这种正反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用价格信号调节供需,这样的经济系统更像是有着自适应的负反馈调节,是稳定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让系统产生了正反馈,那么这个系统就会变得不稳定,产生巨幅震荡,甚至崩溃。这时候需要找到产生正反馈的原因,改变正反馈,让系统重新回到负反馈的稳定状态。从奥地利学派的分析看,人为压低利率到低于自由市场利率似乎是开启整个经济系统正反馈的关键。低利率让市场经济参与者行为趋于一致,形成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产生正反馈作用,让系统发生震荡。在系统延时很长,正反馈作用强烈的子系统,比如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的资本资产投资,震荡强烈。在系统延时不长,正反馈作用不那么强烈,甚至仍然以负反馈为主的子系统,比如只需要短期投入较少资金的消费品生产,震荡相对较弱。对整个经济系统来说,由于整个系统的巨大延时作用,系统整体震荡的周期较长,如几年,甚至几十年,在上升阶段人们感觉不到正反馈的作用,而误以为是经济自然的增长与繁荣。当震荡的下降周期到来,正反馈让下降的幅度非常剧烈,由于大多数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只善于在自己的子系统内进行短周期调节,长周期的震荡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这就从控制论的角度回答了奥地利学派所提出的三个问题。

而如果重新设计一个系统,不参考反馈信号(如价格),完全靠人为的预测与计划调节,这相当于一个开环系统。这样的系统不会有反馈,也就不会有周期震荡。但是,开环系统只能用于非常简单的控制,控制粗糙,无法自适应,对于复杂的系统,外界的扰动等完全无能为力。这样的系统总会处于超调或不足状态,远远比不上具有负反馈的系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吧论坛

GMT+8, 2024-4-20 04:04 , Processed in 0.02312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